He Sun

教育学随笔

孙贺


在代代相传的世俗生活中,有一种职业事关文明的延续,这就是教育。

教育之目的,在我看来有三。首先,教育要把一个自然人塑造成社会人。这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最重要任务。在这一阶段中,教育让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在七至十年的时间里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

其次,教育要把人塑造成为一个认识客观世界和知识的主体。这一任务主要依靠中学教育。在世俗化进程中,人们对教育的内容抱着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在今天,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做法的危害:当一名教师将文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十几岁的中学生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时,其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正是这些构成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这一系列的知识不仅记录着人类一次次认识自然的成就,也书写着人类自身的苦难、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正是这些塑造了当下的人和社会风貌,并成为一个文化人生活于精神世界的基础,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必经之路。一个人一旦缺乏这样的教育,就不会有精神的力量,也不会获得灵性的光芒。在这一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把伦理的观念传给了下一代人,并使学生懂得伦理是与个体生命幸福密切相关的学问。这是人文教育的出发点。在我看来,这应是中学教育的灵魂,而中学课程的具体设置则为“体”。

第三,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塑造有理想的人,这应成为高等教育的使命。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市场的附庸,即使一些知名高校也未能逃避这一灾难。大学仅仅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培训场、成为人才加工的车间。它不再是人类精神的骄傲,也不再为社会的民主进步而奔走呼喊;它不再表达自己独特的声音,促使人们反省,促使当权者深思。相反地,它成为了又一个功名利禄的决斗场。在课堂中,教授已很少传播那古典的真理与文明。取之而代的是调侃、吹牛和传播世俗价值观。他们带着“师者”的光环,但缺乏了师者的使命、学识与风范。他们不再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而将其看作廉价劳动力。在这一层面上,一种恢弘的叙事消失了,一种当下与过去之间深层联系的脐带割断了。人成了一个仅仅生存于当下的物质体。在这一悲剧性的生活里,我们只看到欲望、权力和所谓的事业。

每一个民族在其各自的时代都通过教育塑造着英雄——伟大的知识分子。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康德,十九世纪德国的马克思,二十世纪法国的福柯、萨特,美国的乔姆斯基。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这些伟大知识分子的出现至少表明了教育曾经达到了那样的高度。而今天的我们呢?我们缺少太多真正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知识分子。